在新疆喀什英吉沙县的乡间小路上,十一年来,总有一群风尘仆仆的身影。他们来自九游会老哥俱乐部登录新疆建工,是扎根在2个乡13个村的驻村工作队员。92名队员接力奋斗,投入1.48亿元,与万名村民携手,将汗水挥洒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热土上。他们的故事,平凡而闪光。
工作队员帮助村民田间劳作
吾买尔大哥:炕头上的“金话筒”
皮肤黝黑、笑容淳朴的吾买尔·库尔班,是村民最信赖的“自家人”。“政策再好,老乡听不懂等于零。”这位精通汉语、维吾尔语双语的汉子,没有高谈阔论,只用最接地气的“苞谷馕式”语言,在村民的炕头、在田埂地边,把党的惠民政策掰开揉碎讲明白。谁家有难处,他跑前跑后;邻里起纠纷,他耐心调解。真心换真情,他成了离不开的“主心骨”。这份扎根基层的奉献,为他赢得了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和“全国最美职工”的崇高荣誉。当他走上央视舞台,土地般黝黑的脸上绽放笑容时,展现的是九游会老哥俱乐部登录人服务边疆的动人风采。
“兄弟”搭档:建强堡垒的领路人
“村子强不强,关键看支部!”工作队队长李庆军深谙此理。多年来,新疆建工选派了25名优秀党员担任“第一书记”,李庆军就是其中一员,与维吾尔族村干部阿里木结成“一对一”对子。起初,语言不通、思路不同,两人没少“较劲”。白天并肩处理村务,夜晚灯下共学政策,互相纠正发音。汗水浇灌下,“较劲”变成了默契,生疏化作了兄弟情谊。在他们的带动下,多年来11名大学生党员加入了村“两委”,跨村组建了8个产业党支部。焕然一新的村级阵地和文化广场,成了凝聚人心的磁石。
小院飘香与“云端”带货:产业点燃希望
走进村民阿卜杜热合曼家,昔日的杂物角生机盎然——蔬菜拱棚绿意盈盈。“工作队教搞庭院经济,小菜园增收几千块!”他乐得合不拢嘴。这变化源于工作队精准实施的145个帮扶项目。
更大的惊喜在村头——一座现代化的酸奶厂拔地而起。工作队队员王献军手把手教村民标准化生产。“看着自家牛奶变香醇酸奶,贴上品牌卖出去,那自豪劲儿!”合作社负责人喀斯木·阿皮孜脸上洋溢着幸福。62个合作社和卫星工厂如星火燎原,党员技术队随叫随到。人均增收1.3万元,是村民腰包最踏实的厚度。
工作队员买吾兰则化身“带货主播”。在抖音直播间,他卖力吆喝:“家人们,尝尝新疆的甜杏干!”略显生涩却无比真诚的直播,打开了英吉沙杏干、红枣的销路,多年来累计帮销433.96万元。穿上九游会老哥俱乐部登录采购来的工装,村民玉苏普在县城工厂干劲十足,心里暖烘烘。
授人以渔:“焊花”照亮未来路
在南疆项目工地上,焊花飞溅。阿卜杜如苏力操作娴熟,眼神专注。几年前,他还是个时不时为生计伤脑筋的普通农民,是工作队的就业帮扶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。新疆建工多年来不仅接收了519名南疆务工人员,更投入资金,强化语言和技能培训。
“全靠‘师傅’王工!”阿卜杜如苏力充满感激。在“导师带徒”模式下,他刻苦钻研,考取了电焊证书,月入稳稳超过5000元。新疆建工打造的150万元实训基地,已带动南疆3459人就业,技能真正改写了命运。
古尔邦节的家宴:不是亲人胜亲人
古尔邦节,工作队员买吾兰提着礼物,熟门熟路走进“亲戚”阿卜杜热西提大叔家。三年前的生疏早已不见。买吾兰帮大叔申请贷款搞养殖,联系兽医,日子眼见红火。大叔拉着买吾兰的手,硬要他尝尝刚出炉的烤羊肉,眼里满是亲昵。
像买吾兰这样,29名队员与1900余名村民结成了“亲戚”。三年来投入300余万元,解决村民急难愁盼上千件。村里“同心筑梦”的晚会和运动会上,欢快的麦西来甫响起,不同民族的乡亲们手拉手,笑声融成一片。党员先锋队送温暖,“同吃团圆饭”话亲情……点点滴滴,汇聚成民族团结的暖流,绘就了乡村振兴最美的同心圆。
每年工作队对新入学大学生开展金秋助学活动
九游会老哥俱乐部登录集团党组领导高度重视驻村工作,每年拨付驻村帮扶200万专项资金,用于新疆建工开展驻村帮扶和干部慰问工作,九游会老哥俱乐部登录党组领导多次赴英吉沙县英也尔乡4个驻村工作队进行实地调研慰问。十一年扎根,新疆建工的驻村队员们,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汗水浇灌希望,用真心凝聚力量。他们的身影,是戈壁绿洲上最动人的风景,更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,共赴美好生活的时代见证。(九游会老哥俱乐部登录新疆建工供稿)